供销文化

供销文化

联系地址: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南685号阁屏商务大厦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四楼(510405)
联系电话:020-86418845
传真号码:020-83800329 
电子邮箱:xz@bycoop.com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供销文化 >成长分享

《跌荡一百年》读后感

发布时间:2017/05/17 03:09:55       作者:朱盈盈

吴晓波的书我很喜欢看,从《大败局》《激荡三十年》到《跌荡一百年》, 像传记又像小说。可是读史是痛苦的——残忍,因为我们提前知道了结局却只无法阻止悲剧;片面,因为不生活在那个历史中,我们并不能用我们已经熟知的事情来判定企业家的愚蠢。

 

光阴故事:那些消逝的企业家

 

当身处一个独闯江湖建功立业年代,英雄主义的鲜花与掌声如同潮水一般。然而商海浮沉,不过常态。一次次企业家的进化,也伴随这一代代企业家的消亡。

张謇,清朝状元,放弃仕途转而经商,抱着实业救国的热情,带着“舍身喂虎”的悲壮,从大生纱厂起家,建立庞大的产业链,并将企业利润投入到公共事业,创办了“南通模式”,建设了一个“中国最进步的城市”。

卢作孚,自比为“微生物”,立志要成为这个生病的社会机体中的一部分从而一点点改变它,坚守着朴素的社会主义信念,组建了民生航运,苦心经营重庆北碚,在抗战期间成功组织了“宜昌大撤退”。

 

张謇、卢作孚,还有人记得吗?

 

对于他们,惋惜之余应多一份感念。那些怀揣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济世情结、坚守理想主义光辉的那些企业家,他们为实现富民强国做出的种种努力,不应该被人忘记。

 

设身处地:读书应有的心态

 

这本书研究的人物,更多的是逐利的企业家。千百年以来所形成的“轻商文化”,严重地影响到了社会对企业家的认知,“他们对自我财富的捍卫,更是看上去有点可恶。”

 

然而企业家,未必都是成功的。前段日子一个同学在群上邀约我们去听一个资深企业家的讲座,大伙对于“资深”二字笑而不语。但是他们是否成功,几乎所有看书的人都不在意。吴先生也着重剖析他们的失败原因,好似满足看客的红眼心态。所以,读吴先生的书至少得读两遍,才能把心态放平:才能做到不以自己现在的智慧去看待企业家当时做出的决策,即使决策是错的。

 

挖掘美好:理解企业家的决策

 

什么是企业家呢?在我的理解里,只知道挣钱的是生意人,学会合理挣钱的是商人,能担负社会责任的才是企业家。

 

前不久参加一个简单版的沙盘模拟训练,已经让我体会到企业家的不易。尤其在企业建立初期,必然是靠着创始人的个人魅力来运营。在中国,真正的百年老店何其稀少!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家能够“做102年的企业”,靠什么?是制度吗?是彻底的市场调节吗?是行政辅助吗?不,真正让老店守得住的应该是一个渗透在企业里的文化。而这个文化的最初来源是企业家身上的“创业基因”。

 

曾国藩的安庆兵工厂,左宗棠的福建船政局、张之洞的汉阳铁厂,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,乃至盛宣怀、胡雪岩、周学熙、范旭东、宋子文。综合评价的话,这些在国运衰竭的时代饱受争议的企业家,他们一方面清楚未来毫无希望可言,使出浑身解数追名逐利以争一席之地,另一方面又不乏对国家的忠诚。可想而知其内心也是纠结。从才华的角度讲,他们商业的智慧和实务中对人性的把握,往往会比政治家、革命家有着更为现实的立足与眼光。

 

企业家未必短视,可企业家一旦做出错误的决定,往往是身败名裂。企业家不期望这个世界理解他们,但是他们在用自己的努力追求着自己梦想中的纯粹。或者这就是人生的奥妙。